土改第一村的“土”“改”新路

新华社哈尔滨10月4日电题:土改第一村的“土”“改”新路
新华社记者李凤双、王春雨
在中国,也许没有哪个村庄,与“土”“改”的联系比土改第一村——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更紧密。
这里是小说《暴风骤雨》的原型地,昔日“光腚屯”在改革大潮中,已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亿元村。
在全国50多万名村支书中,76岁的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普通却不平凡,他被誉为“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”。
在“土”中谋发展,在“改”中再奋进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面对新机遇、新挑战,张宝金带领元宝人,闯出小山村的发展新路。
土地的力量
东大壕地,元宝村最古老的耕地。
土改工作队曾在这打下第一根桩子。70年后,这里又树起新坐标,旱田改水田示范区。
当5年前旱田“一统天下”时,张宝金却算出了细账:玉米1亩收入1133元,普通水稻1564元,“稻花香”水稻2030元,他号召村民种水稻。
一些种粮大户不愿改。张宝金急,但没有“强压头”。
头一年,他试种成功。又一年,丰收又丰产,有人跟着一起种。今年,全村水稻从5年前700亩发展到5300亩,超过总耕地面积一半。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.9万元,元宝村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来曙光。
冯大洼子,元宝村最久远的荒地。有人说,这就是废地啥也干不了。
张宝金捧起这儿的土久久沉思。
黄沙伴着思虑滑落,蓝图在指缝间升起——变荒为宝建设工业园区。
元宝村成为亿元村,工业是火车头。到2012年初,元宝村已有铅笔、铅笔板为主导产品的企业28家,铅笔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,当时急需一块地办工业园区。
亘古荒原被开辟出180亩工业用地。铅笔、食用菌、玉米加工等企业纷纷落户园区,全村各类企业发展到38家,村总资产达6.7亿元。
元宝村因元宝山得名。这山原来是一座秃山,山后的元宝顶子也曾被开垦成耕地,一下大雨,黄土混着雨水冲进河道,黄泥河成了黄色泥巴河。
老支书发誓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好环境。他带人顶着风雪跪在元宝山的石头上凿坑,膝盖被硌出血,擦擦继续从山下背土种树。为了让元宝顶子重披绿装,他领着全村人种下万亩生态林。
村民姜春清的循环农业基地就在林中。他的500亩林地成了“绿色银行”,按每棵树每年自然增值10元计算,一年闭着眼睛赚40多万元。
改革的引领
农民离不开土地,发展离不开改革。
外人常问老支书,你这没资源、没地缘优势,凭啥能步步踩在政策鼓点上?
张宝金说,靠的是实事求是谋划、实实在在干事、实心实意为民。
每天早上元宝村两委都开晨会,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,38年来风雨无阻。
“不学政策,路从哪来?”张宝金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
2012至2016年,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是农业科技、农业现代化,元宝村农业关键词是试验推广水稻新品种、新技术。
2017年,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,销路好的“稻花香”水稻在元宝村大面积推广。
既落实中央政策、又符合元宝村条件,老百姓既愿意干、市场又欢迎。
创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,遇到挫折,老支书的法宝是实实在在干事。
元宝村集体的铅笔厂,曾一度濒临停产。
铅笔之乡的铅笔为啥不吃香了?张宝金带着乡亲们走市场、访企业,刨根问底找原因。
症结找到了,东南亚的铅笔工人月工资仅相当我国的四分之一,再拼价格还有啥优势?
中央提出“三去一降一补”,张宝金觉得,年产2亿支,但每支利润不足1分钱的模式必须淘汰。
村集体的铅笔厂随即引来了投资者。安徽省蚌埠市雪莲铅笔厂厂长王和平说:“元宝村缺的销路、品牌、技术我们都有,这里产业基础好,我们计划再投资3000万元。”
村民于宪臣的铅笔厂淘汰了“大路货”,把年产量从2亿支降到1亿支,生产的36色出口铅笔,利润达到每支1毛。他说:“以往进了6月是淡季,今年订单多到干不过来。”
老支书常说,一个人好,不如一个村好。党员干部不仅自己能致富,更要带动全村1870口人一起富。

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
网友评论:


